网上挂号预约挂号
昂仁县藏医院【网上挂号 预约挂号】昂仁县藏医院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昂仁县藏医院网上挂号信息:

地址: 伟色路16号附近

电话: (0892)8312159

相关新闻:

自治区藏医院举行 驻村工作队员出发仪式

25日,自治区藏医院举行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第四批驻村工作队员出发仪式,20余人参加。此次驻村工作人员将分别被派去3个驻村点,即那曲索县、日喀则昂仁县、山南地区桑日县。

仪式上,医院党委书记白玛桑布首先对驻村工作队成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学习,着重加强自身学习、着重向村居领导班子学习、着重向人民群众学习,适应转变,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二是突出重点,服从管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着力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强基层党组织,维护社会局势稳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坚持以苦为乐、以村为家,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开展好送医送药活动。同时,希望驻村干部珍惜机会,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扎根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服务于群众,扎实开展工作,以前几批驻村同志为榜样,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外,驻村工作队代表、医院办公室副主任白玛央金表示:“驻村工作人员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村(居)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深入调研落实工作责任,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严于律己,树立驻村工作队员良好的形象,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向上级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驻昂仁县朗孜村工作队

记者从自治区强基办获悉,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昂仁县朗孜村工作队(区藏医学院派驻)不仅充分发挥医疗专业优势,而且紧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改善民生,积极做好驻村各项工作。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朗孜村很多村民身患疾病,因受医疗、交通条件限制,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开展以朗孜村为主、辐射周边村的上门义诊活动。

在义诊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与群众交心谈心,给群众现场讲解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积极帮助群众理清致富思路,寻找致富门路,在潜移默化间将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明村民教育以及各项法律法规送到了农牧民群众身边。在义诊活动开展以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驻村工作队已免费医治患病群众600余人次,发放总价值达3万余元的药品。

在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方面,驻村工作队紧密结合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出了《朗孜村500亩荒地开垦治理开发农田建设项目建议书》,并从江孜县引进0.6万公斤优质青稞种子发放给群众。实地考察调研了朗孜村饮用水水源、自来水改建、蓄水塘、防洪堤坝、进村道路等急需建设的项目工作。

如今,朗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全村群众无不感恩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努力开创劳务输出工作新局面

昂仁县地处日喀则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任重道远。面对以上困境,我局牢牢抓住我区城镇化速度加快的有利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从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权益保护、就地就近转移等四个方面开拓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新格局,摆脱了我县劳务输出苦力型务工模式,实现了劳务输出的产业化。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北,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位于岗底斯山脉中脊线上,东邻谢通门县和拉孜两县,西接措勤县和萨嘎两县,南靠聂拉木县和定日两县,北依那曲地区尼玛县,距日喀则市217公里。县域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平均海拔4513米,县城驻地海拔4380米,年平均气温4.5度。全县总面积达3.96万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185个行政村,其中半农半牧乡(镇)6个,纯牧业乡11个。全县总户数9521户,总人口51085人,属于日喀则西部人口大县。2010年底,我县总劳动力为24225人,占乡村总人口的48.7%。

二、立足县情巧谋划

(一)劳务输出是实现我县农牧群众增收的必然选择。在推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是县域面积广阔而海拔较高、高寒牧区面积广大,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耕地面积少、产量低,农业增效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少;二是县域面积广阔、群众居住分散而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短时间内难有突破;三是虽有亚洲第一喷泉,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名人唐东杰布的故乡,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发推广难度较大、成本高,旅游业发展滞后,不可能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四是第三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五是农村富裕劳动力相对较多而本土吸收能力较弱,就业形势严峻。劳务输出作为一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实现群众增收的阶段性必然选择。工作中,我局始终把劳务输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集中解决制约其劳务市场竞争力的突出因素,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与收入水平,打造昂仁劳务输出品牌,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2010年全县劳务输出达28063人次,实现劳务输出收入5595.1万元。

(二)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是走出我县劳务输出困境的必然选择。2004年,我局多次深入基层农牧区就各地外出务工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全面掌握了我县基层农牧群众外出务工的流向、职业选择与收入水平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我县劳务输出的以下特征:一是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劳动职业技能水平低,基本上从事苦力型劳动。我县人口达5.1万,相对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大,加之基层农牧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低,缺乏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职业技能,劳务输出面临走出苦力型就业结构的困境。二是外出务工时间具有季节性与短期性的特征。由于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而我县春播时间为4-5月,秋收时间为8月中下旬,这就决定了外出务工时间的季节性与短期性,也影响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与劳动权益保护。三是流入地为阿里、那曲、林芝与我区的定日、仲巴等西部县。从流入地看,这些地方大多距离较远,除林芝外,其他地区海拔高、气候酷寒,劳动环境较差,劳动竞争相对较弱,这也是由我县苦力型劳务输出所决定的。

基于以上特征,我局深刻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要实现群众增收只能依靠劳务输出,要真正实现群众增收只能摆脱苦力型劳务输出困境、走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道路。

三、多管齐下摆脱苦力型输出模式

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劳动信息,劳动权益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决定了传统苦力型劳务输出模式。2005年以来,我局通过劳动技能培训与有效的就业指导,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职业技能水平,摆脱了苦力型劳务输出模式。

(一)立足劳动市场需求,开展多种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中,我局积极争取上级人社部门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把各项培训制度化、长效化,确保职教、农民培训学校等培训机制的长期深入开展。2005年以来,我局积极开展就业前景好的民族绘画、木工、雕刻等传统技艺培训,协调开展驾驶、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技能培训。截至2010年底已举办农牧民培训班30余次,参与培训并成功结业农牧民达1420人,均实现了对口就业。

(二)科学分析劳动市场信息,加强就业指导。我县农牧群众缺乏劳务信息,且主要依靠经验性判断来决定职业选择,这就决定了我县劳务输出的随机性与盲目性。自2005年以来,我局深入开展调研,准确把握我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趋势,科学分析我县农牧民群众就业形势、职业选择规律与流动规律,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与劳动服务工作方案。同时积极与各级人社部门沟通,掌握了各地用工信息并及时向农牧民发布,加强就业指导,避免无序流动、盲目流动。

四、发挥品牌优势,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

西藏高海拔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第一产业增效空间小、第二产业暂时不能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背景下,我们只能积极引导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实现就业,这也是我区众多高海拔人口大县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中,我们发挥诚实劳动、吃苦耐劳、高技能的昂仁品牌优势,实现劳务输出的产业化。

(一)塑造高技能、诚实劳动、吃苦耐劳的昂仁品牌形象。近五年来,我局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务信息沟通、劳动服务,走出了苦力型劳务输出的困境,逐渐改变了季节性与短期性的流动特征,确保了就业的稳定性。多年来昂仁务工人员诚实劳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在用工单位中深受好评。加上,我局近年来成功的劳务信息沟通与对外宣传,昂仁劳务大军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逐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建立农牧民职业技能信息库。通过近5年的培训教育与调查走访,我局已经全面掌握了县域内农牧民技术人才的基本信息,并通过建立农牧民职业技能信息库,实现了劳务供给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截至目前,我县通过民间传承与职业技能培训培养起来的传统木工与画工245人,通过自学与专业培训培养起来的农牧民技术人员1271人。

(三)大力扶持农牧民施工队。在基层农牧群众自发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为抵御市场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了极具西藏特色的农牧民施工队。这些施工队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意识相对开放,在基层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他们积极参与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组织基层农牧群众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我县劳务输出大军中的先遣部队。工作中,我局更加注重对农牧民施工队的扶持,组织人员对施工队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对施工队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及时向施工队提供相应的劳务信息。

五、加强劳动权益保护,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相对滞后是影响我县农牧群众外出务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劳动权益保护工作新局面,大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集中排查整治劳动纠纷,加强与流入地人社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帮助务工人员讨薪、保障务工人员休息、休假的权利,确保劳动安全。近年来,在我局的不断努力下,我县已经建立起来由人社部门、司法局、安监局、公安局、法院等多家单位协同参与的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六、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就地就近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就地就近转移能力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是引导和鼓励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方雇用本地民工。近年来,我县219国道改扩建工程、乡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乡镇办公场所、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多,基建用工规模逐步扩大。工作中,我县要求施工方必须雇佣50%的本地民工,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同时也在施工中培养与锻炼了本地农民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二是支持与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局充分协调县科技局、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相关单位在扶持基层知识青年创业、引导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创业、培养科技示范户等方面努力开拓,克服了资金与技术不足的困难,着力培养了一批基层致富能手,在基层农牧区创办了一批私营商店、饭馆、农民旅馆等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实体,就地就近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

近年来,我局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吸收和借鉴全国兄弟县市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为促进就业、确保农牧群众增收,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断开拓,勇攀事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