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预约挂号
定日县人民医院【网上挂号 预约挂号】定日县人民医院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定日县人民医院网上挂号信息:

地址: 协格尔镇珠峰北路2号

电话: (0892)8262289

相关新闻:

在珠峰脚下建功立业——松江对口支援西藏定日二十载记事

青藏高原

一块孤兀的巨石坐满整个碧空

千年冰峰,万年雪花

日夜守候那圣洁的哈达

没有一个夜晚能使我沉睡

也没有一个黎明能让我醒来

……

从西藏定日采访归来,再次读到援藏干部殷壮求的这段诗句时,令人对世界屋脊上的工作和生活更多了一层铭心刻骨的感悟。

定日,同西藏的许多地方一样,她是一方遥远、澄明而又静谧的净土,那一轮炽烈的太阳,那一块明净的碧空,那一片游弋的白云,那一座苍凉的雪山,无不打下了那里特有的印记。

定日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穆朗玛峰脚下,全县平均海拔高度4500多米,县城所在地协格尔镇海拔4400米,是上海援藏的5个县中海拔最高的县域。横亘在世界屋脊之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共有10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有4座就坐落在定日县境内,它们分别是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和卓奥友峰。定日全县面积13938平方公里,比两个上海市还要大。定日又是一个边境县,南部与尼泊尔接壤,国境线长达181公里。被人们誉为沿途风光最美丽的318国道,起始点为上海人民广场,定日就在5100多公里外的那一端。

20年前,因了上海与西藏的对口援助,相距万里之遥的松江和定日,自此结下了一段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刚刚闭幕,上海市援藏工作即拉开大幕。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1995年5月,松江县、卢湾区、普陀区和崇明县启动了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的援藏工作;从1998年起,松江区、卢湾区和普陀区对口支援定日县;从2004年起,松江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对口支援定日县;从2010年起,松江区、奉贤区和卢湾区对口支援定日县。到了2013年,也就是从第七批开始,上海市调整了各区县援藏对口关系,从此改为松江一个区对口支援定日县,我区援藏干部也由原来的每批选派2人增加到8人。

20年来,我区共选派援藏干部7批20人。自第一批援藏至第五批期间,均由松江援藏干部担任定日县委书记,第六批由奉贤区援藏干部担任县委书记。从第七批开始,松江援藏干部中有3人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等县领导职务。在过去的20年当中,我区共向定日县援助资金(含设备)3134.8万元,为定日县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党政干部、医生、教师等各类人才350余人。

援藏之初,一切从零开始

9月11日下午,阳光和缓地泻在房间的一角,许一新坐在记者对面,谈起20年前援藏时的情形,仍好像近在眼前,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定日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年全县4万多人口中,特困户就占了三成。而尼辖乡又是贫中之贫,所以我们到任的第二天,便前往那里实地考察。墙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屋顶四处透风,全家人穿的衣裳都破破烂烂的。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我连忙掏出身上的五六百元钱,放在牧民手中,可他们却木然地立在那里。同行的藏族干部忙说,这是钞票,可以换来200斤青稞、200斤酥油……这时,他们似乎刚刚明白过来,老老少少立刻跪倒在地,任凭你怎么拉都不肯起来。”说这番话时,许一新的眼圈儿有些湿润。现已身为市高级人民法院巡视员的他,1995年5月作为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进驻定日,并且担任了县委书记。

顿了一会儿,他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坚定的念头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位援藏干部的心底——大干三年,一定要尽快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

很快,一份让定日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规划制定出来了,并得到自治区扶贫领导小组的肯定。规划有了,资金从哪里来?当时,对口援藏工作刚刚开始,没有先例可循。许一新就与同去援藏的县委办主任高飞一道,向日喀则地区、西藏自治区打报告,还回到松江来,通过各种渠道找经费,甚至凭个人交情四处“化缘”,最后竟筹得了六七百万元资金。加上来自卢湾、普陀和崇明的同小组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地理条件较好的长所乡,一处崭新的移民安置工程初步建成。

可谁曾想,居住在尼辖乡山上破旧屋子里的农牧民却安土重迁,怎么都不愿意搬出来。县乡干部们不惜跑烂了鞋底,磨破了嘴皮,终于有35户人家搬入新居。当年,长所新居前平整的田地里,绿油油的青稞破土而出。第二年,又有一批农牧民迁进来了,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就像青稞种子一样顶出了古老而贫瘠的土地……

他,长眠在这块土地上

“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对口援藏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模范……”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录着邵海云同志年仅36岁的生命历程。

8月22日下午,在定日县岗嘎山顶上,松江第七批援藏干部和记者伫立在邵海云烈士墓前,环绕在墓碑两侧洁白的哈达,迎风舞动,仿佛英灵见到家乡人后无比欣慰。在这座高高的山岗上,常年陪伴他的还有两三百年前卫国戍边战死沙场的清军将士们。

当时针倒回至1998年11月4日下午3时许,上海第二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办公室主任邵海云,随县委书记沈亚弟和当地干部一行五人,乘坐一辆越野车前往日喀则地区汇报工作时,因突发机械性故障造成翻车,他的头部受重伤。虽经当地最好的医护力量抢救,邵海云同志终因伤势过重,因公殉职。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援藏前,邵海云担任仓桥镇(现永丰街道)党委委员、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到定日后,他凭着一颗真诚的心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深入到全县21个乡镇中的17个进行调研,撰写出《定日援藏小组三年工作思路》等报告16份,编辑工作简报20期,累计达20多万字。由他带队蹲点的县城协格尔镇,率先总结出脱贫经验,对全县的脱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本次采访中,当地干部动情地说:“海云兄弟把藏族同胞当作自己的亲人。在短短的5个多月里,他接济贫困户和支援灾区的个人捐款捐物就达7000多元。”进藏不到半年,邵海云的体重就掉了十多斤,家里寄来了补品,他舍不得吃,都分给了藏族同事和身体更差的援藏干部。就在出事前的一个月,适逢国庆节,地区援藏联络组安排他回松江休假,邵海云却主动要求留下来,让其他同志先回上海……邵海云长眠在了这块土地上。

从那时起,每年清明节,定日的汉藏干部都要前来祭扫这位好干部、好兄弟。前来定日视察和慰问援藏干部的上海市和松江区领导,也都要来到这块墓地前,抚慰一颗留在万里之遥的赤子之心。

誓让定日旧貌换新颜

20年前,在定日连县城里都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没有一间像样的商店,没有一家正规的企业。因此,第一批援藏干部从入驻定日县那天起,就把改变定日城乡的面貌作为首要任务。

一条长1500米、宽10米的柏油路首先建起来了,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珠峰路。118万元建设资金,均来自定日援藏小组成员所在的松江、卢湾、普陀和崇明的无偿支援。

第二批援藏干部先后筹措资金800余万元,新建了定日县文化活动中心、林卡公园、农贸市场、协格尔大桥和珠峰北路等基础设施,这些项目的建成使定日面貌焕然一新,县城逐渐大起来,高起来,亮起来,净起来,绿起来。在2001年日喀则地区召开的“三干会”上,这些项目荣获了城镇建设一等奖。

第三批援藏干部、县委办公室主任杜泓飚日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他们在三年里共注入资金近千万元,建成了珠峰观景台,绿化了协白公路,完成了白坝小城镇建设,还新建成了上海路,改造了林卡公园……

第四批工作小组共实施了14个项目,其中比较大的工程有:投资900多万元建起了珠穆朗玛上海大酒店,投资200万元修成了雪豹路,投资250万元新建了县完小教学楼,还为“村村通”工程添置了相关设备。对于定日的城乡建设成就,第四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委书记张金弟和城建局长高国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感触颇深,认为尽管当年为了这些工程冒雪踏勘,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累,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五批援藏三年共建成34个项目。兴建了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改造了珠峰路,完成了县城供水工程,实施了5031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和2个村委会建设项目,还援建了县农贸市场、县文化休闲中心等工程。

第六批援藏干部、县委副书记陆佩华告诉记者,该批援建项目达46个,涵盖了城镇基础设施、农牧业、教育、卫生、文化广播、9·18地震灾后重建等项目。主要有市政道路建设、自来水厂恢复供水、管道维修及重点地区供水工程、县城主干道亮灯工程、县城民族风情街环境综合整治、市容环境常态化管理设施与队伍建设等项目。

第七批定日援藏小组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方针,将援藏项目重点放在有利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智力支持和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经过层层遴选,确定三年援藏大项目15个,其中城镇化建设项目6个,投资7400万元;社会事业项目3个,投资14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项目3个,投资3520万元。在城镇化建设项目中,亮点有定日县城、白坝、岗嘎详规控规修编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兴建定日县城的松江大道等。2013年11月份,国家电网正式通到定日,这里依赖小水电和柴油发电机的日子已成为历史,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建设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20年来,上海援藏定日小组援建项目近200个,投入资金3亿多元,极大地改变了定日的城乡面貌,为藏族同胞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擦亮珠峰这块金字招牌

“我经营的这个旅馆,每年可以赚到十七八万元,除了上交村里一部分,自己的收入也很可观。”8月22日中午,在珠峰大本营,24岁的阿旺玉珍向记者透露了家底。营帐前不远处的空地上,俄罗斯游客Dima正和几个同伴兴致勃勃地露天用餐,欢快的气氛感染了旁边的大批中国游客。

第七批援藏干部、定日县旅游局副局长顾春雷介绍说:早在第二批干部援藏时就清醒地意识到,珠穆朗玛峰位于定日境内,旅游业应当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工作组多次与县珠峰管理分局就加快旅游业发展进行调研,并且设立了专项资金。在第二批援藏的三年中,县珠峰管理分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新一代基金会、美国关心发展组织、高山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引进外资200余万元,兴修了人畜饮水工程,举办了多种实用技术培训,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318国道至大本营沿线新建了家庭旅馆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游客们的食宿条件。很快,旅游业就占到了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

第三批援藏为定日县注入支援资金1800万元,其中建设珠峰绒布观景台的资金就达到577.8万元。

第四批援藏工作着力点也放在了旅游上。俗话说,到西藏旅游,人文景观看布达拉宫,自然景观自然就少不了珠穆朗玛峰,缺了哪一个都不完美。于是,他们把目光盯在了旅游设施的改善和布局上,不仅在县城建起了珠穆朗玛上海大酒店,还将318国道沿线农牧民家庭整体迁移,采取国家补一点,援藏出一点的办法,搬迁安置了近50户农牧民,帮助他们办起了家庭旅馆,既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第七批援藏为旅游业发展再添一把柴,最引人注目的有两项大工程——

8月21日,在新落成的定日县制氧厂,援藏干部、县发改委副主任徐坚明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总投资500万元,是日喀则市西部地区第一家制氧厂。以往,因定日氧气含量低,景区又无供氧设备,不少前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打消了前往珠峰旅游的念头。那时,定日县用氧需要到日喀则去灌装,路途较远,运输不便。现在,定日生产的氧气,不仅可以满足定日及周边县游客的需求,而且还彻底解决了县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医疗用氧问题。”

8月22日下午,在采访珠峰大本营后返回县城的途中,记者看到,总投资2400万元的珠峰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援藏干部、县住建局副局长干善军一边用仪器检测工程质量,一边介绍道:“这个集散中心建成后,珠峰景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将得到质的提升,可以实现旅游产品和收入的多样化,进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该中心投入使用后,预计可直接为定日解决就业200多人,间接受益也将达5000余人。

目前,由318国道前往珠峰大本营的曲宗公路,全线铺成沥青路面,这条天路已成为当地经济起飞的致富路、筑梦路。去年,珠峰景区的旅游业直接收入已近2000万元。

发展产业甩掉贫困帽子

“养羊和加工风干牛肉,为本村农牧民增加了收入,也对附近的村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8月23日下午,在参观加措乡果热村牛肉加工和岗巴羊养殖基地时,驻村工作队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西落兴奋地向记者述说起该村近年来的变化。

他介绍说,松江派来的援藏小组始终把大力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在第二批援建时,就将上海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定日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全县的财政收入迅速由1997年的81万元提升到2000年的22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683元提高到2000年的854元。

9月11日,记者采访第五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委书记杨连明和县委办公室主任陈钺时了解到,在2007年后的三年里,工作组在稳定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农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鼓励农牧民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提高了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深化草场承包到户工作,不断提高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畜牧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他们还与西藏达氏集团达成协议,珠峰冰川矿泉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部分产品第二年即投放市场,如今,这一项目每年可为定日县提供400万元税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由于援藏工作成效显著,去年8月份,杨连明受到中组部等国家四部委的联合表彰,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称号。

不忘育人百年大计

治贫首先要育人,这是历批援藏干部的共识。尤其是在前两三批援助中,他们先后帮助建成了岗嘎、长所、翁嘎、扎西宗等4所希望小学和绒辖、扎果、云琼3所公办小学,随后又建成了尼辖公办小学和盆吉、扎区2所中心小学。第二批援藏不仅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希望小学,还深入到各乡镇学校开展调研工作,重点抓入学率、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实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极大改善了定日县教育工作环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94年的四成提高到2000年的七成多。

援藏干部、定日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魏春杰告诉记者:第七批援藏小组2013年6月进驻定日后发现,县中学八年前国家投资建设的澡堂、开水房因缺配套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转,校园里的旱厕也紧邻食堂、教学楼和办公楼,卫生环境很差。于是,他们从援藏资金中列出275万元,为县中学新建了锅楼房、冲水厕所,接通了自来水,硬化了校园里的道路,改造了闲置的澡堂和开水房,让师生有干净的开水喝,有洁净的厕所用,还洗上了舒服的热水澡。

援藏小组还利用有限的资金,每年投入25万元设立了“园丁奖”,奖励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优秀教师60名。同时,面向困难学生群体,在第六批援藏设立的10万元“阳光展翅基金”基础上,又投入40万元设立了“帮困助学基金”。“阳光展翅基金”主要资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大一新生,“帮困助学基金”则覆盖全县大中小幼学生,让这些孩子不因家境困难而辍学,让公平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追梦的定日学子。

定日县中心小学是县城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基础设施也是全县最差的学校之一,特别是住宿生,常年住在低矮阴冷的危房宿舍里。经援藏干部多方奔走,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慷慨解囊,投入275万元资金,上海中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万,支持新建三层高的县完小学生宿舍楼。不久,孩子们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宿舍楼了。

刚刚进驻定日时,第七批援藏小组得知县中学一些孤儿和单亲家庭学生生活困难后,便决定每人捐出一个月的基本工资,设立帮扶基金,共资助了20名学生,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采访中,当地干部告诉记者,援藏干部结对助学的事迹不胜枚举,就拿第三批援藏的定日县委书记姚建峰来说吧,他一直资助家庭比较困难的达娃央宗读书,还推荐她在日喀则市一所学校做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件事至今还在当地传为美谈。

边陲来了上海医生

一场急雨掠过定日县城,屋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8月21日傍晚,在定日县人民医院住院部病房内,62岁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阿旺土旦坐在病床上。去年在松江参加培训的内科主任拉巴索朗,手握听诊器,正在为老人做检查。经过几天的治疗,老人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在医院门诊部,记者还见到了四年前曾在松江中心医院学习过的副院长次仁朗杰,得知我们是从松江来的,显得格外亲切,他高兴地带着我们参观了医院新添置的设备。

县人民医院院长、援藏干部顾宜华告诉我们,上海援藏之初,为了解决定日农牧民群众就医难,就投入专项资金67万元,新建了长所乡、曲当乡和翁嘎乡三个中心乡卫生院。在申请县人民医院改建项目时,援藏干部十余次奔走在地区和自治区有关部门之间,最后争取到了宝贵的260万元建设资金。

在对口支援定日的工作中,松江一向重视卫生援藏,以此作为惠及当地民生的重点,做好做实。20年来,两地卫生事业双向交流活跃,定日优秀医疗骨干经常到松江挂职进修,松江专家队伍也多次赴定日开展交流培训。去年,方塔中医医院还与定日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便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和带教工作,全面提高定日县医务人员的执业能力。

9月1日上午,记者赶到方塔中医医院,采访并看望了正在那里参加学习培训的宗吉、巴桑卓嘎、吉巴、曲宗和吉巴仓木诀,她们感谢松江和院方提供的机会、给予的照顾,表示要把学到的好经验带回去,更好地服务于定日的父老乡亲们。

感恩村的故事

和暖的秋日阳光从开阔的河谷上方斜射下来,背靠着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楼藏式院落,8月23日中午,村民加央和卓玛向记者讲述着他们生活的巨变。

行走在今日的措果乡感恩村,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仅仅几年前,这里的老老少少还以乞讨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有相当一部分定日人长年漂泊在外,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在那些流浪乞讨的日子里,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牲畜,无论春夏秋冬,只有一顶破旧不堪的帐篷为他们遮风挡雨。

陪同我们采访的措果乡党委书记占堆介绍说:5年前,第六批援藏干部进驻定日,得知县里早就有招回并安置这些在外流浪人员的计划时,于是多措并举,各方争取,筹集到安置资金逾千万元。这部分资金首先用来建房并无偿提供给流浪人员居住,每户人家住房面积为130平方米,连畜圈面积都达40平方米,还为这些流浪家庭购置了家具,分配了牲畜以及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从2011年起的四年里,全县共安置了150多户流浪人员家庭。同时,逐步把这些新村民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成年人开始耕田自食其力,适龄儿童也背起了书包,陆续走进校园。

从此,在感恩村,流浪的日子已渐渐成为一种记忆。

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严重波及到我国西藏聂拉木、吉隆和定日等县。灾情就是命令,援藏干部在第一时间赶赴并坚守各自岗位,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大救援。

第七批援藏干部、县委常务副书记方闯烈,受县委书记顿珠、县长王珅的委托,连续半个月在县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主持日常工作,其间很少睡过整觉。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殷仁明及时对全县在建工地进行了大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县委常委、副县长邢勇则不顾落石的危险,奋战在抢通公路的第一线,坚守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半个月之久,指导县应急办全力开展救灾工作。其他五位援藏干部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畏艰险,任劳任怨,一边救灾一边筹划重建方案。

通过援藏小组积极争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城市设计院和松江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赶来了,他们不顾高原反应,不顾余震危险,不顾路途艰辛,于5月21日拿出了规划修编和灾后重建设计方案,再次体现出了上海速度,体现出了上海与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

8月23日一大早,记者在曲洛乡左措村看到,村民巴吉家受地震损毁的房屋已经基本修复,她对维修工程十分满意。曲洛乡乡长米玛次仁告诉我们,巴吉的丈夫前些年去世了,孩子刚读小学二年级,她自己身体也不太好。这次修房子,都是在领到了保险赔偿和专项补贴后,靠乡亲们义务投工完成的。与她家相隔不远处,村民米玛家的房子也在维修中,相邻的四五个村民热情地赶来帮忙,挑土,和泥,搬运土坯,大家正忙个不停。米玛说,他家的房子一周内就可以修好,这都要好好地感谢政府、干部和乡亲们。

光阴二十载,转瞬即逝。

援藏一片情,两地长留。

20年来,松江历任领导都十分关心援藏工作和援藏干部。

今年8月上旬,区委书记盛亚飞、副区长苏平率党政代表团赴定日县学习考察,并慰问了援藏干部。

盛亚飞饱含深情地说,在松江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中,先后有20位优秀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来到这么艰苦的地方,相当不容易,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松江干部的综合素质,展示了松江干部的良好形象。当谈到定日在上海对口支援的5个县中海拔最高时,他赞扬大家“海拔高境界更高”。

定日县委书记顿珠对松江20年来的无私援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夸奖援藏干部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值得定日全县干部群众学习。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他强调要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

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节节提高,创造出“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高原奇迹。这些建设和发展成就,也凝聚了一批批援藏干部的心血与智慧。

在这个喜庆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衷心地祝愿定日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援藏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扎西德勒!


致力卫生援藏 播洒幸福阳光

 民生连着民心。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好卫生工作是西藏最大的民生之一。为此,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积极发挥技术、人才、智力等优势,通过抓结对共建、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和提升管理,进一步加强卫生领域援藏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从援藏中得到实惠。

结对共建 智力援助“无时限”

2014年7月30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完成了日喀则历史上第一例由当地医生独立操作完成的肠镜检查,随后又完成了第一例内镜下息肉摘除、第一例麻醉下无痛胃肠镜……不断创造多个“第一”。

“这是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卫生援藏的成果。”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介绍说,在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了新的学科——内镜诊疗中心,成立了上海内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喀则分中心,帮助市人民医院申请内镜科研项目,为人民医院带起一支内镜诊疗队伍。

3年援藏有限,智力援助无限。日喀则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戴晶斌介绍说,如何使卫生援藏工作不因援藏干部批次轮换而受影响,是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结对共建,正是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卫生援建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上海援藏干部积极探索通过与上海相关单位结对共建的形式,推动沪藏两地卫生事业的合作交流。

两年多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分别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市人民医院挂上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日喀则技术合作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日喀则技术合作医院”的牌子,老百姓来看病就医时心里更多了一份安心和放心。江孜县、拉孜县、亚东县、萨迦县、定日县人民医院也分别与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闸北区中心医院、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松江方塔中医医院等签订了医疗合作共建协议,努力使援藏工作在基层群众中“见人、见物、见精神”。

同时,上海市儿童医院还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了自治区内流程最规范的新生儿病房,建立了自治区首个“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中心”、“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诊治基地”和新生儿筛查中心网络。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因此获得了两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并首次代表西藏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心血管学术年会上作大会交流发言。

人才培养 技术骨干“增能力”

次多是拉孜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在上海援藏干部的组织下,去年,他到上海闸北区接受了培训。见识了外面先进技术的次多,回来后,在业务知识上提高了很多,他还开始通过网络自学各种最新知识。

“请进来、送出去,正是我们培训人才的重要举措。”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卫生局副局长沈辉说。

记者了解到,两年多来,上海援藏组织专业技术骨干“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组织内地卫生领域专家短期进藏交流,实行“送医上门”。

在“走出去”方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每年组织1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海市级各大医院进修和挂职,上海中山医院还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修人员开辟“绿色通道”,随时接收,并且全免费。

沈辉还告诉记者,对口援助的5个县,拉孜县已选派当地医护人员4批27人次赴上海闸北区培训、实践;萨迦县已派出23名卫生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赴上海徐汇区跟岗学习,3年将选派约3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沪培训;定日县3年内派出医技人才12人、管理干部6人赴上海松江区进修培训;亚东县3年内将派出管理人员及医技人才9人赴上海普陀区进修培训。两年多来,日喀则市已有96名卫生技术人员到上海进修学习。

在“请进来”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组每年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临床诊疗和医疗管理方面的培训指导;上海浦东新区每年派遣3到5名医疗专家来江孜县人民医院开展1至3个月的对口支援,每年选派8到10名青年骨干组成扶贫医疗服务队来江孜开展约两周的医疗救助及义诊巡诊活动;上海闸北区以需求为导向,每年安排2名医疗专家到拉孜县开展为期2个月的短期援藏,除正常坐诊看病外,还培训当地医护人员200人;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选派医务人员赴萨迦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指导、门诊、查房、业务授课等工作。

提升管理 软硬环境“创一流”

走进江孜县人民医院,农牧民体检中心正在紧张地开展工作。江孜县卫生局局长班久介绍说,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江孜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农牧民体检中心,目前已为农牧民体检上万人次。

戴晶斌介绍说,医院等级评审是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规范医疗行为的有力“武器”,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到对口援建的5个县人民医院,上海援藏都把申报等级评审作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经在去年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记者了解到,江孜县人民医院在上海浦东新区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县农牧民体检中心、医务人员培训中心以及医疗心脏功能室。其中,县农牧民体检中心及医务人员培训中心自启用以来,已经为县城及周边农牧民完成体检1万人次,并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全县医务人员医务技能培训500人次,通过远程教育、远程会诊的形式提升全县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医疗心脏功能室已完成心脏24小时跟踪检测20例,对心率失常等高原病进行及时预防及治疗。

萨迦县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建立远程心电、放射会诊及在线教育系统,由上海医生为萨迦县的病人出具心电图、X线诊断报告;根据县卫生系统的相关要求,开设专题培训;在徐汇区卫计委资助下,萨迦县率先实施新农合一卡通系统,有效缓解了全县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特别是建设吉定镇卫生院项目,直接改善周边10个乡镇近3万名农牧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成为日喀则基层卫生的一张名片。

拉孜县人民医院争取上海市闸北区支持,开展了远程医学教育合作对口援助项目,探索并建立闸北和拉孜从理论到实践、从培训到考核的立体医学教育训练平台。自2013年8月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开通以来,已进行远程授课30次,听课人数超过1000人。

亚东县人民医院打造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上填补空白;普陀区红十字会还联合香港吴仲敏基金会在“高原第一镇”帕里镇建设医疗服务中心,方便当地农牧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