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预约挂号
革吉县卫生服务中心【网上挂号 预约挂号】革吉县卫生服务中心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革吉县卫生服务中心网上挂号信息:

相关新闻:

西藏"十一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让人人病有所医

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1329个,拥有床位8553张,卫生人员总数达1209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达到2.95张,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到81个,人均寿命从西藏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已覆盖全体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成倍提高,达到人均180元,参加个人筹资的农牧民群众达95.69%;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鼠疫、结核、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扩大免疫规划启动后实现11种疫苗防13种病,持续保持计划免疫接种率90%的目标,连续12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

一串串闪亮的数据昭示:“十一五”期间,我区医疗卫生事业交出了让全区各族群众满意的案卷。

“十一五”期间,我区医疗卫生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一定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让各族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要求,坚持以农牧区为重点、预防为主、藏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把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基本建立起了符合西藏实际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要。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已达1329个,拥有床位8553张,卫生人员总数1209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包括乡镇卫生院)已达到2.95张;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到81个,人均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让群众看得起病——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

58岁的安多县牧民地珠最近因病在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就医,谈到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地珠充满感激:“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让我们生病不再害怕上医院了,也不再会因病返贫。”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农牧区,参加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农牧民每年只需交纳10元钱,患病住院时,一般患者最低可以报销65%的医疗费用,而孕产妇和五保户则可以报销100%的医疗费用,其他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也可以报销75%到82.5%的医疗费用。

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有效缓解了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和看病难的问题,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为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村民扎西拉姆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在医院治疗花去了1万多元。因参加了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险,她自己实际上只出了很少一部分的费用。看到扎西拉姆的情况后,同村的次旺也主动为自己和家人申请了医疗保险。2009年,拉萨市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人数已达到27.16万人,筹资率达98%。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的决定》和《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我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目前已覆盖全体农牧民。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水平由2005年的年人均80元,提高到2010年的180元。全区100%的农牧民享有农牧区医疗制度保障,县、乡覆盖率均达到100%,参加个人筹资的农牧民占农牧民总数的95.69%。2009年,全区共筹集农牧区医疗基金3.6亿多元,全区农牧民82.3%的医疗费用得到了报销补偿。


西藏革吉县盐湖乡四项措施夯实党在农牧区执政基础

盐湖乡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东北部,地处301公路沿线,距县城202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纯牧业乡。全乡辖2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4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牧民678户、3050人,党员142名。2009年,全乡经济总量达到1842.5万元,人均纯收入4890元。近年来,盐湖乡党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党建作为第一工程,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狠抓责任落实,夯实组织基础、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巩固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

围绕中心抓党建

狠抓班子建设,提升自身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领导班子中来,尤其注重选好配强乡党委书记。新一届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了2.1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0%以上,结构日趋合理。加强对乡干部的教育培训,采取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学习考察等形式,强化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做好群众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一年来,选派干部到区内外考察学习31人次,举办培训班7个班次,培训乡干部187人次。

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指导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及时将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能干事、想干事、干得成事的人才选拔到了村领导班子中来,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确保每个村至少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干部和一名妇女干部,吸收5名致富能手进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人兼”,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达到83.3%。对村级班子成员的情况进行摸底,逐个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台账。将4名懂党建、会抓党建、责任心强的年轻乡干部选派到村工作。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确保每年对所有村干部轮训一遍。2008年以来,共培训村干部84人次。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乡党委专门配备2名组织员负责全乡的党员发展工作。研究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在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注重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第一线和妇女中发展党员。2008年以来,全乡共发展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19名,35岁以下党员44名,致富能手23名。认真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将21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23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9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狠抓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利用流动党校、邀请专家授课和开设远程教育课堂、羊圈课堂、帐篷学校等形式,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实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一年来共培训党员954人次。

创新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紧紧围绕“争当先锋模范,推动盐湖发展”主题,以“五个一流”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送温暖、献爱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履职活动和党员承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年来,共为92名无职党员设置了4大类19个岗位,承诺事项145件,截止目前共兑现130件。同时,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为干部群众、困难党员办实事好事170余件。

建立健全制度。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抓根本、管长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乡党委工作例会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考评制度,完善《干部目标责任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制度》、《村“两委”班子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承诺制度》、《党员联系点制度》、《党建督查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12项制度,并将制度汇编成册发放到干部手中,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了制度建设与实践运用的有机衔接。

聚精会神谋发展

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乡党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惜杀惜售”和“谁家牲畜多谁家就富”的观念,逐步树立货币意识、增强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科学把握牲畜出栏周期,提高牲畜出栏率。引导他们树立“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的意识,把保持合理载畜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科学养畜变为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靠转变观念致富,靠融入市场致富,靠科学发展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全乡人工种草面积达到了1000亩,白绒山羊养殖占山羊总数的60%以上,牲畜出栏率达到47.9%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4890元,其中现金收入1800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乡容乡貌。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建安居房311套,有效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修建干部职工周转房14套,为干部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争取资金400多万元,修通公路387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群众的出行;修建水渠14公里,满足了1000亩人工种草面积的灌溉用水需求;新打水井11口,保障了人畜饮水安全。

鼓励群众发展多种经营。乡党委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把经济搞活,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利用硼镁矿丰富的资源优势,多方争取资金14万元,添置厂房设备开办盐场,并依托盐场建起招待所、加油站、采石场和农家店等5个经济实体,固定资产达到330万元,为周边235名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2009年,全乡所有贫困户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全部脱贫。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队参与盐矿采挖、公路养护、人工种草,极大地推动了乡域经济发展。仅2010年,就成立劳务输出队8个,组织劳务输出993人,创收270多万元。

重视发展社会事业。狠抓教育事业,注重抓好教育宣传、教师素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工作,抓好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小学入学率达到98.1%,初中入学率达到92.1%。把宣传教育与群众扫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办成人扫盲夜校,对牧民群众进行集中扫盲,参加的牧民达到500多人次。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保障制度。目前,全乡群众参加合作医疗达到了100%,享受低保的共有106户、249人。

强化责任保稳定

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和“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4个宣讲队,进村入户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维稳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建立健全维稳工作机制。建立《应急处突预案》,并与各村签定《综治维稳工作责任书》,年终与党建工作一并检查验收,确保了综治工作有人抓、能落实。加强维稳队伍建设,为每个村配备了1名公安特派员,并指定2名工作人员,协助公安特派员开展维稳工作。积极发挥妇女、民兵、治保等组织的作用,成立2个治安联防巡逻队,加强巡逻维稳工作。每年拿出10.6万元作为综治维稳经费,用于解决综治维稳培训、台账建立、工作奖励和村组综治维稳人员的误工补贴。

三是抓好重点领域维稳工作。加强寺庙管理,完善寺庙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开展寺庙僧尼整治清退和闲散人员的劝退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寺庙”建设。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一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8件,成功调处55件次,成功调处率达94.8%。通过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了全乡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全乡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影响稳定、发展的群体性事件。

四是促进民族团结。广泛开展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学藏文和藏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学普通话和写作,全乡外地干部一起学地方口语”为主要内容的“双语双学”活动,通过结对互帮互学、教唱“双语”歌曲、教跳“民族舞蹈”以及举办“双语”演讲、“双语”才艺展示、“双语”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干部“双语”的学用水平。全乡干部职工“双语双学”参学率达到96%以上。

转变作风赢民心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乡党委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身先士卒,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详细记录群众需要解决的具体困难,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开展乡干部包片包村工作,为每村选派1至2名乡干部常年驻村帮助开展工作,并建立包村工作详细台账。制定了包村干部工作职责、管理办法、请销假制度、考勤制度,严格了管理,包村干部每年在村工作时间达到了8个月以上。大力开展扶贫济困,通过扶贫帮困送温暖、卫生服务送健康、惠民富民送技术、形势宣传送政策、技能培训送门路等举措,与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78个,实现了扶贫帮困全覆盖。一年来共为困难群众争取扶贫资金30多万元,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共计5万多元,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小困难40余件。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施,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民心。群众都说:“乡村干部的作风转变了,心和我们更近了,与我们的感情更深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劲儿也更足了。”2007年以来,盐湖乡党委先后被阿里地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带三培养先进集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多次获全县“综治工作一等奖”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等奖”。


西藏革吉县:不断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革吉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东部,距离拉萨1640公里,位于东经80°19'—83°11',北纬30°11'—33°43'之间,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1960年合并七个部落设立革吉县,1962年正式定名。革吉县是阿里地区的纯牧业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为55287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为47163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33014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70%。全县现辖4乡1镇(亚热乡、盐湖乡、文布当桑乡、雄巴乡、革吉镇),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52个村民小组。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5433人,其中牧业人口14495人,占总人口的93.92%。

近年来,革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和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民忧、保民生、促发展、保稳定”为目标,着力在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绩,为革吉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做了应有贡献。

下面,我就革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些主要工作做法及取得的经验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进行交流,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第一,突出抓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在保障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权益上下功夫。

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医疗、工伤、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和新农保为主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社会保障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全县基本形成了参保对象多领域、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干部职工和群众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以各项活动载体为契机,加大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千方百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近年来,我们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效能建设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通过集中学习、发放宣传册子、设立宣传栏等形式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宣传《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由于宣传到位,在全县呈现出各项社会保险齐头并进、干部群众踊跃参与的良好氛围。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县干部职工参加医保732人,参加生育保险65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5人(含公益性岗位56人),参加失业保险278人,参加工伤保险278人,城镇居民参加医保382人。二是充分履行部门自身职能,加强与财政、农行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加强对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上缴工作。2010年全年,全县征收上缴医疗保险金439.01万元,支付124.44万元;征收上缴养老保险金44.43万元,支付33.12万元;征收上缴失业保险金46.86万元;征收上缴生育保险金14.67万元,支付5.46万元。三是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农牧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养老保险问题。自2010年7月份革吉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宣传、调查摸底和狠抓落实力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截至2011年4月底,全县共有2078人参保,收缴保费16.67万元;其中,符合条件农村60岁以上老人1020人,新农保工作开展至今共兑现养老金51.2万元,发放率100%。四是强化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力度,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我们严格对社保基金、就业专项基金的监督,切实加强了对资金支出的审查核实工作,确保了各类基金的安全。

第二,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在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上下功夫。

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以完善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机制为抓手,以帮扶零就业家庭就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为重点,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推进了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岗位就业。为解决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题,我们要求有关用人单位调整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结构,腾出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本县符合条件的就业难人员,同时,还多次深入各用人单位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县公益性岗位需求情况,并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编制了革吉县公益性岗位需求计划表,对于公益性岗位录用人员,我们及时进行了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确保了公开、公平、公正。目前,革吉县公益性岗位共安置63人就业(其中退伍(复员)军人4人,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2人,零就业家庭32人、困难家庭25人)。二是认真做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我们积极完善落实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努力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全面实施免费培训,2010年,全县共举办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班6期,培训农牧民270人。三是扎实做好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整合培训资源,并积极协调上级和县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就业人员的培训。2010年,共组织全县农牧民群众参加了地区和县有关部门举办的驾驶、餐饮、手工编制和兽医等技能培训9期,总计培训270人。四是努力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我们定期对全县矿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用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督促有关用人单位落实各项政策,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近年来,全县未发生拖欠劳动者工资等现象。

第三,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着力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为了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始终坚持把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摆到突出位置。一是不断完善干部队伍建设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监督、管理、教育、考核等各项工作机制,在全县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充满生机的干部队伍。二是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2010年,全县共开展文化、教育、卫生、畜牧兽医、人医等方面的培训7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39人次;同时,选派了15名专业技术骨干参加自治区、地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通过不断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了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技术和实际工作能力,切实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三是不断规范“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教育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革吉县“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规定》,规范了“三支一扶”大学生的使用、管理、考核等机制。同时,加强日常交流和思想沟通,及时做好思想引导,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提高了“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四是不断加大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育力度。我们结合实际,从草原管理、畜牧发展、疫情防治等方面来加大对农牧区实用人才的培育力度,全面推进了革吉县畜牧业的发展。2010年,全县各级、各部门举办各类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班7期,培训农牧民群众245人次。五是不断健全人才工作引进机制。在每年新录用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工作中,我们紧密结合革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教育、卫生、畜牧兽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急需人才,改善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如: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力度不够、人才队伍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新农保参保率不高等等。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干部队伍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等工作,发挥好自身职能、不断强化服务,切实以创先争优的意识,勤奋务实的精神,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