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预约挂号
都兰县人民医院【网上挂号 预约挂号】都兰县人民医院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都兰县人民医院网上挂号信息:

电话:0977-8730109/8232301

地址:青海海西察苏镇和平街9号

介绍:

都兰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5月,建院初有医护人员七名,是海西州医院的前身,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和拼搏奉献都兰县人民医院现在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教学、急救、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担负着都兰县地区的医疗、预防、保健、急救、疑难病症的诊治及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工作。医院于一九九七年,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和上级领导的帮助支持顺利通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达标评审。

医院现有业务用房面积4059平方米,设住院床位46张,全院分设护理部、门诊部、住院部及后勤部四个主要部门,主要科室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检验科、放射科、电生理科等,全院现有职工6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8人,占全院人数的86%,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45人,中专学历13人,高级职称一名、中级职称12名,初级职称45名。目前医院主要医疗设备有:200MA234X-光机、日产FGI-SD50胃镜、2K-3000  B超机、ECG-6511日产心电图机、GF-D半自动尿八联分析仪、DNM-960Z酶联分析仪、金陵-IB麻醉机、PXRT-LP/10-1无创呼吸机、UMD3000高频电刀、KX-ZIN血球分析仪TFF等。

医院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科学发展方针,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发展重点科室,开展了特色专科“普外科和中医针灸科”。外科领域,外科医务人员通过进修学习和自累经验,开展了多项手术,普外开展了胃大部切除术、胆囊根除术、“T”管引流术、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肠根除断端吻合术等;骨科开展了四肢骨骨折内固定术等;外还创新开展了“粉碎性肝破裂填塞术、肾脏切除术、膀胱切开取石及尿道内口扩大术、胆囊造瘘术、结肠造瘘术”等一系列手术,为广大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普外、骨科、脑外等方面,有较高的整体急救水平。中医针灸科自2003年重点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来,由医院资深中医大夫担任,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对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了一套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好评。在妇产科领域开展了“新式剖腹产、子宫全切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为广大患者从根本上解除病痛。

同时医院开展巡回医疗活动,制定长期、定期巡回医疗工作计划。院领导根据农村牧区实际卫生需要,精心组织按排医院业务骨干技术力量,组成巡回医疗队,院长亲自带队下乡,到诺木洪、宗加、巴隆、香日德、香加、沟里、热水、夏日哈等多个乡镇,五十多个行政自然村开展巡回医疗活动,送医、送药下乡,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医院开展了整体医疗、整体护理,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全面落实“五个明白”,病人选择医生等项目。推动了医院的全面发展,2005年医院业务收入300万元;门诊人次29468次,住院人次1294次;创建院以来历史之最,新型合作医疗项目启动后,给医院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医院正走向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相关新闻:

桐乡志愿援青医疗队再赴青海都兰县

上周五,市一院肝胆外科、超声科等学科的3名医生自发组成了志愿援青医疗队,在该院副院长沈震的带领下,奔赴青海都兰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志愿援建工作。

早在2012年,省援青办、省卫计委就确定市一院对口支援帮扶都兰县人民医院,医院随即派出由党委书记带队、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分三批赴都兰县人民医院参与支援工作。其间,医疗队员克服困难,为都兰县人民医院独立开设了骨科、微生物室、重症监护室等新科室,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多项,为他们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了积极贡献,医疗队员们与都兰县人民医院、都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希望可以为都兰县人民医院在巩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方面提供长效帮助。”该院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前往都兰的援青医疗队员,有的是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有的是科室的业务骨干,他们将通过坐诊、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危重病例抢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服务范围等,帮助都兰县人民医院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巩固二甲医院成果。

据了解,两个月之后,市一院志愿援青工作还将以各种形式持续开展,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与都兰县人民医院的可视远程会诊系统等。


“红船精神”光耀雪域高原

巍巍昆仑山,茫茫戈壁滩,松柏、白杨装点天地,绿草、山花映满眼帘。2015年8月14日,嘉兴市记协新闻采访团一行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出发,沿着G109青藏公路奔驶了近5个小时,终于进入了嘉兴对口支援地——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来到了青藏高原上的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都兰,这个蒙古语意为“温暖”的地方,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隅。从2010年开始,嘉兴市对口支援都兰县,用江南水乡的温润浇灌雪域高原的水土,援青干部们用“红船精神”温暖当地百姓的心怀,让南湖水的潋滟波光荡漾到了雪域高原。

2013年7月,根据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嘉兴市第二批援青干部——嘉兴市交通局副局长张志东、嘉兴市住房保障局干部俞永平入驻都兰县,分别担任都兰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两年来,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从南湖之畔来到柴达木盆地,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开始了平凡而不平常的援青生涯。

两年来,他们在都兰传递和播撒“红船精神”,以朴素的情怀、执著的坚守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交出了一张共安排对口援助资金3758万元,续建及新开工大小项目28个(21个投入使用),其中2015年安排援建资金1250万元,计划实施7个项目;智力帮扶资金近40万元,组织各类培训及技术帮扶8次,培训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带头人等540多人次;计划外筹集资金150万元,开展助学帮困、物资援助等25次的喜人答卷。

一个个援建项目,一件件为民实事,一次次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可与称道,就像一颗颗嘉兴人民的红心,在雪域高原上闪耀着志存高远的援青情怀。

产业扶持:注重造血促进发展

8月,正值高原戈壁上特产枸杞的收获季节,巍巍昆仑山下,晶莹剔透、大而饱满的枸杞挂满枝头,枝蔓之间活跃着采摘头茬枸杞村民繁忙的身影,一个个枸杞的晾晒场组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共同铺陈出一幅高原戈壁乡村丰收的风情画卷。

8月15日,采访团走进都兰大青昆仑河枸杞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采访,脸上挂满丰收喜悦的总经理蒲青介绍:“今年种植的3000亩枸杞销路不用愁,在嘉兴有了销售基地,枸杞可提前运到嘉兴贮藏,解决冬季运输难题,嘉兴援青干部的工作为我们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短短两小时的采访,蒲总用前后串联的故事性讲述,为记者勾勒了援青干部扶持当地产业发展的总体脉络。

都兰县的枸杞拥有绝佳的品质,素有“都兰红”和“枸杞王”的美誉,诺木洪是青海最大的柴达木枸杞生产基地。然而嘉兴援青干部在走访农户时发现,这里的产业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销售渠道单一,许多农户的枸杞直接卖给前来收购的商贩,收益低,品牌影响力差。为走出一条加快发展之路,2014年底,张志东带着农户走出戈壁滩,到浙江、上海考察市场,摸行情、灵信息,为高原枸杞打开江南销售渠道做铺垫。2015年2月,诺木洪枸杞亮相嘉兴农博会,首次走入了嘉兴百姓家,蒲青领衔销售的“大青昆仑河”品牌枸杞,3天时间就一销而空。2015年6月,在援青干部的努力下,嘉兴多德福食品城开设了“柴达木枸杞一条街”,抢先在食品城入驻的海西州14个产地公司依托嘉兴现代物流优势,初步建成了辐射长三角地区的销售网络。

8月16日,我们又走进香日德镇柴兴村玛咖生产基地采访,只见200亩连片种植的玛咖长势喜人,玛咖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谈起玛咖种植基地,柴兴村村长包太燕感慨地说:“张副县长、俞副主任是我们村里的常客,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他们的扶持啊。”在他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是援青干部联系的27万元援建扶持资金,让包太燕有了扩大生产的底气。今年34个大棚培育玛咖种苗,村里80%的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玛咖,平均每亩收入比传统农作物增加了5倍。玛咖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和药理价值的高原植物,对种植的土地要求比较高,同一块地连年种植会影响玛咖的产量与品质。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5月,张志东又从浙江农科院引进了白萝卜育种项目,白萝卜与玛咖轮换种植,既不影响玛咖的品质又可增加收益。“白萝卜育种项目的收入也可达到3000元/亩。”包太燕指着一片丰收在望的白萝卜如是说。

采访结束,热情好客的包太燕把我们拉进了自家的小院,按当地最高礼仪款待我们这些嘉兴人。饮一口玛咖酒,尝一块手抓羊肉,一股来自都兰人的暖意火辣辣地直达我们心头,我们明白,这是农牧民在以他们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对我市援青干部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我们采访团一路行一路看,看到嘉兴、都兰对口援建工作围绕“输血保民生、造血促发展”的思路,注重特色产业扶持和发展,把产品营销、品牌推广、经济作物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通过资金补助、技术培训、营销渠道拓展、基础设施补助等途径,加大助农惠牧的力度,两年来共计投入产业发展援助资金520万元,其中补贴枸杞种植、畜牧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合作社127.5万元。今年安排援建资金300万元,在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建设枸杞育苗智能温棚,支持枸杞新品种培育,并与嘉兴团市委联系,争取到了5万元帮扶资金协助都兰团县委创建了都兰县“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室”,为青年大学生搭建平台实现“互联网+”创业梦,用电商平台拓宽都兰县牛羊肉、枸杞等特色产品营销渠道。援青干部的心血和汗水,点点滴滴都化为了造血功能的提升,进一步为都兰的特色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民生优先:援建项目问需于民

援建工作重点问需于民,援建项目以民生为第一目标,这是援青干部的共同追求。两年来,嘉兴援青干部走田头牧场、访牧民家庭、听百姓呼声,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三个紧贴”的对口援青工作思路,即在项目安排上以“民生优先、基层和农牧区优先”为原则,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让农牧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南湖儿女的真情实意。

在秀拉赛堂游牧民定居社区,美丽的藏族姑娘吴顺英拧开家门口的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汩汩流出。说起往日取水的艰辛,吴顺英感慨万千:“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要到3公里外的镇上取水。冬季大雪纷飞,取水是一大难题。现在自来水进了家,真好!”从吴姑娘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游牧民定居小区共有480户牧民,均从海拔4000米的大山上迁居落户于此。今年初,张志东在走访牧民时,发现长期困扰牧民的取水问题得不到解决,给牧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在他的奔走下,今年50万元的专项资金及时拨到村里,打了一口近180米的深水井,家家户户接上水管,圆了牧民多年来足不出户就能取水的梦想。

饮水工程让都兰县的许多游牧民都得到了实惠。都兰县热水乡地处县域东南部,是一个纯牧业藏族乡,辖区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到5000米之间,以山地草原、高山草原、高寒草原为主。多年来,安全饮水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辖区内七道班、尼热合、扎玛日牧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成了嘉兴援青干部的火炬接力。2012年,第一批援青干部帮助解决了部分牧区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2013年,第二批援青干部深入牧区调研,进一步加大了项目的建设力度,两年共投入192万元,先后铺设引主水管18.4公里,支水管1.49公里,建设供水房6座、阀门井24座、饮羊槽11座,使热水乡七道班、尼热合、扎玛日周边近1100多人、26000多头牲畜用上了清澈、干净、方便、安全的饮用水,彻底解决了困扰牧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个援建项目也使更多的当地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南湖之畔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了“红船精神”的澎湃力量。8月17日上午,记者在热水乡扎玛日村采访时,牧民多地来正在一个取水点取水,他告诉记者:“现在取水比以前方便多了,家里牲畜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嘉兴援青干部办了大实事,我们牧民打心眼里感激!”

惠民工程在都兰县各地纷纷展开,援建工作已经结出了硕果。两年来,都兰县共计安排援建资金500万元,帮扶9个村进行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建设,直接惠及老百姓生产生活;今年,争取援建资金200万元建设800平方米的游牧民定居小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安排100万元为都兰县残疾人托养中心购置完善设施设备。一个个民生工程落成后变为了文化地标,在当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智力援建:培育人才铺陈底色

援建工作如何既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又关注群众生活的长远与未来?这是援青干部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地处高原的都兰县,由于饮用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各种结石病患者明显比其他地区多,但都兰县没有一家医院能开展结石病微创诊疗手术,患病群众只能前往近500公里外的西宁治疗,不但费用高,而且十分不便,很多群众经常强忍病痛,总是要熬到万不得已时才赶赴西宁治疗。援青干部知悉这一情况后迅速动作,2014年想方设法帮助都兰县人民医院添置腹腔镜手术设备,并请来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赴都兰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把手的手术示教,为都兰县人民医院培训能独立完成手术的结石病诊治医生,很快给县域内结石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今年8月12日,得知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4名援青志愿者完成为期一个月的援助任务即将返回,不少当地医生和患者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51岁的藏民祁生英拖着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身子向金迪医生连连道谢:“多亏金医生的高超医术,才解除了我的病痛。”上个月,祁生英因为坏疽性胆囊炎被送进医院,金迪及时为他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才免除了病痛。蒙古族农民乌仁才次克因胆囊结石严重住进了都兰县人民医院,金迪主刀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让他彻底摆脱了腹部疼痛两年多的煎熬。一个月时间,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4名援青志愿者在当地医生的配合下完成了30多台手术。在都兰县人民医院采访时,该院副院长刁英说:“医疗条件简陋是高原地区的普遍现象,但这几年在嘉兴援青干部的帮助下,我们的医疗水平提高了,不少棘手病例都得到了及时治疗,都兰百姓感谢你们啊!”

两年来,在嘉兴援青干部的助推下,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选派专家到都兰县人民医院开展技术帮扶,共计选派专家15人次,先后为都兰卫生系统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培训骨干和技术人员200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0多例,并带出了一批医务骨干。同时,都兰县人民医院也选派医务人员18人次到桐乡进修锻炼。此外,嘉兴援青干部还积极协调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的3名专家赴都兰开展了有关医疗急救、医院感染控制、医疗质量安全等的专题授课与现场指导,提高了都兰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2014年9月,都兰县人民医院成功从“二级乙等”晋升为“二级甲等”资质,成为海西州第二家“二级甲等”医院。

总投资950万元的都兰县蒙藏医院业务用房项目投入使用后,如今已成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院长李生明说起嘉兴援建给医院带来的变化如数家珍:建于1981年的蒙藏医院原来只有1幢旧楼3个科室,医务人员少,医疗技术水平低。自从2011年援青工作把蒙藏医院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后,经过3年多时间建设,去年12月,4000多平方米的新大楼落成启用,实现了医务人员心中多年的愿望。医院住院床位从原来的不足30个增加至80个,医院科室从原来的3个增加到了12个,医务从业人员数量也增加了1倍。今年1到7月,就医患者已达1.8万人次,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另外,今年投资150万元的医院药浴楼项目已进入设备招标阶段,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都兰县民族医药卫生服务条件,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援青工作组将智力援青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落实,每年召集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教育局、卫生局、农牧局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共同协商制订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两年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智力援助,共组织开展专题培训8次。其中嘉兴和都兰6所中小学建立了结对帮扶的共建关系,先后有12名都兰教师赴嘉兴结对学校实地观摩学习,14名嘉兴教师到都兰开展教学帮扶,5名教师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让教育帮扶之花也开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

干部和人才是实现“造血促发展”的重要因素,援青工作组深谙这一理念。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25名都兰县乡镇党政干部、县直各部门主要领导赴嘉兴市委党校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培训;组织都兰县80名中小学教师赴嘉兴学院成教学院进行“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协调嘉兴农经局专家到都兰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培训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共计50多人次;2014年组织94名基层行政服务人员分两批赴嘉兴市委党校开展“基层行政服务人员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2015年上半年组织妇女干部和妇女带头人25人到嘉兴市委党校开展交流学习;聘请海盐县委组织部的两位同志到都兰为全县300多名乡镇村干部讲授基层党建实务……

如果说整个嘉兴援青工作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么,人才素质的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则是一个层次鲜明的华彩乐章,用智力援建为都兰县的可持续发展铺陈了底色。

记者感言

在雪域高原上一路向西,蓝天白云、戈壁沙漠、群山草原,一望无际。嘉兴与都兰相距2600多公里,海拔相差3000多米,3天的采访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气候异常:天气忽冷忽热,大风起兮沙飞扬;那里的高原缺氧、干燥,让人气闷、头晕、失眠,难入眠兮身不适。艰苦的自然条件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援青干部全力改变都兰现状的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探索,任时光流转,却总有一种积淀、一份感动,在时时触动人们的心田;有一种实践,任岁月更替,却总有一种情怀、一片赤诚,在理想的前行道路上不会褪色。嘉兴的援青干部们用自己义无反顾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窥见了嘉兴与都兰携手共进的和谐场景,听见了“红船精神”光耀雪域的可喜足音。


编织都兰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8月16日下午,香日德镇柴兴村,都兰昌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包太燕正在给合作社地里的玛咖、白萝卜浇水。包太燕之所以种植这些经济作物,源于援青干部的引导。张志东介绍,为帮助当地农牧民致富,援青干部在与外界联系中,积极寻找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的品种。从2014年开始,昌辉合作社开始种植玛咖,今年玛咖种植面积达到210亩,并开始尝试白萝卜种子培育项目。

包太燕介绍说,去年,他种的玛咖销售情况很好,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一亩地玛咖可为合作社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但玛咖种植特别耗地力,种了一年之后,3至5年内不能再种玛咖了。如果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每亩收入只有600至700元,还不够支付土地流转费。正当包太燕为玛咖地轮作哪一种经济作物犯愁时,嘉兴援青干部又积极帮助牵线搭桥,从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了白萝卜高原育种项目,该项目亩均收入可达3000至4000元,将大大提高玛咖轮作中的农田收益。包太燕计划,白萝卜试种成功后,以后就将玛咖与白萝卜进行轮种。

据了解,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柴兴村80%的土地都种上了经济作物。合作社还以每年900元一亩的价格,从村民那里流转来土地种植玛咖。玛咖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力,包太燕又请那些土地被流转的村民来合作社工作,由此带动农民增收。

包太燕介绍,援青工作组对他帮助很大,带着他去外地学习,帮他选择种植品种。如今,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援青干部利用自身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编织起了都兰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为都兰带来了信息资源、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都兰当地落地开花,改善了当地的民生,扩大了当地的产业优势,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医疗卫生和教育系统培训是援青干部借助嘉兴的资源,进行智力帮扶的重点领域。2013年至2015年,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选派专家到都兰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技术帮扶,共计选派专家15人次,先后为都兰卫生系统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培训300多人次的骨干和技术人员,开展各类手术50多例,帮助都兰医院带出了一批骨干队伍。同时都兰县人民医院选派18人次医务人员赴桐乡医院进修锻炼。另外,援青干部积极协调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的3名专家赴都兰开展“医疗急救、医院感染控制、医疗质量安全”等专题的授课与现场指导,积极扶持都兰县人民医院薄弱学科建设,2014年9月,都兰县人民医院成功从“二级乙等”晋升为“二级甲等”资质,医疗援助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促进当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与嘉兴之间的密切交流,是援青工作组两年来的一大工作重点。

2013年,都兰县组织25名乡镇干部、县直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嘉兴市委党校参加“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培训;都兰县80名中小学教师赴嘉兴学院成教学院进行“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2014年,都兰县组织95名基层行政服务人员分两批赴嘉兴市委党校开展“基层行政服务人员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今年上半年,都兰县组织妇女干部和妇女带头人25人到嘉兴市委党校开展交流学习……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请进来,援青工作组协调嘉兴市农经局专家来到都兰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全县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共计50多人参加了培训。

都兰与嘉兴的教育联系也是越来越密切。目前,嘉兴和都兰6所中小学建立了结对帮扶的共建关系。有12名都兰教师赴嘉兴结对学校实地观摩学习,14名嘉兴教师到都兰开展教学帮扶,其中5名教师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开创了嘉兴教育援青工作的新局面。

在援青干部的往来奔波下,浙江与青海之间的经贸、医疗、教育联系纽带愈加紧密了。

也正是由于有了援青干部的辛勤付出,浙江人民与青海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让我们为援青干部点赞!为在高原上绽放的红船精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