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预约挂号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网上挂号预约挂号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微信公众号:代挂找我
 
预约注意事项
 
1、所有患者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真实身份证件号码(推荐使用二代身份证)进行预约,挂号窗口核查有误者一律不予取号。
 
2、预约成功后,系统根据医院收费情况自动扣除挂号费和信息服务费。
 
3、患者须提供可随时联系的电话号码,以便通知变动信息。
 
4、请按照预约提示的时间到医院预约挂号窗口办理取号手续,取号后按就诊秩序排队就诊。
 
5、当日就诊时,必须按各医院指定时间取号(成功预约短信中提示),过时将按各医院取号的管理办法进行违约处理。
 
6、取消预约至少提前1天网上或电话联系,当日不做取消。在退号中若有疑问,请拨打电话咨询。
 
(1)网上预约、手机网上预约及手机客户端预约患者自行通过医事通平台健康空间进行退号;
 
(2)窗口退号:在医院预约挂号窗口处,凭身份证、社保卡或医保卡进行退号。窗口退号时限:就诊当日挂号室上班时间。
 
(3)退号时自动返还挂号费、诊疗费,信息服务费不予退还。
 
7、特别告之,医保用户预约挂号流程,各医院出台细则不同,到医院取号时,请在挂号处或导医处明示咨询。
 
8、预约挂号正在逐步完善之中,我们将悉心听取您的建议,实时改进。
 
9、目前医事通平台预约挂号支付方式为:手机支付、支付宝支付、网银支付。
 
 
门诊就诊须知
 
1、初诊病人请到预检台购卡、填写好门诊卡、预检。 
 
2、初复诊的普通门诊病员,凭预检券到普通门诊挂号台挂号;专家门诊请到专家门诊挂号台挂号。
 
3、挂号后,请到二楼候诊室等候。 
 
4、专家、特需门诊限额挂号,挂完为止。
 
5、挂号后就诊当日有效,隔日作废。需要看二个科的病员,应重新挂号。 
 
 
挂号时间:
 
普通门诊 周一至周六 7:15—16:15 周日 7:30—11:00 
 
专家门诊 周一至周五 上午应诊专家:7:00—挂完为止 下午应诊专家:11:15——挂完为止
 
特需门诊 周一至周五 7:30—16:15,挂号地点:门诊4楼  
      
对老年人等在内的特殊人群服务优先措施:
 
挂号、收费、取药有专门的窗口,各诊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相应的便利措施。  
提供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的时间、地点:
 
就诊区域有可供取阅的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
 
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的时间、地点:西药房5号窗口8:00-16:30.
 
 
急诊就诊须知
 
1、急诊24小时服务科室: 急诊抢救、内科、外科、骨科、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泌尿科、心胸外科
 
2、急诊抢救、内科、外科、骨科、儿科为24小时坐诊,其余科室部分时段实行呼叫到岗制。
 
3、皮肤科工作时间为:周一至周六:16:45-22:00,周日:11:30-22:00。
 
4、急诊放射摄片24小时服务,急诊心电图、B超24小时服务,部分时段实行呼叫到岗制。
 
5、就诊过程有问题,请与预检护士台联系。
 
 
一.服务内容
 
1.基本项目
 
(1)设立服务台,提供导诊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种咨询服务。
 
(2)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及一次性水杯、轮椅、平车、针线、纸张、笔墨和邮寄化验单等服务。
 
(3)有轮椅、平板流动床等运送用具和用品,供行动不便者门诊内使用及送人住院。
(4)有专栏及宣传手册全面介绍初诊医师及医疗信息。
 
(5)设有健康知识专栏,对病人及公众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并定期更换。
 
(6)建有急救组织,备有急救药品、急救器械,设预案应对门诊范围内的病人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
 
(7)建有投诉处理制度,设置投诉箱,公布投诉电话和受理投诉场所。
 
2.三级医院必备、二级医院选设项目
 
(1)利用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电话系统及网络查询等设施全面介绍出诊医师。
(2)有电话、网络等方式预约挂号系统。
 
(3)开展分时段挂号和实行预约就诊。
 
(4)设有电视分布于候诊室或宣教室,进行卫生宣教和宝宝各类医疗信息。
 
(5)有电子显示屏、触摸式电脑查询系统显示挂号、就诊、择医、划价、配药、保健等信息。
 
(6)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处方制度;免费印发健康教育处方,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开设健康教育个性化处方项目;提供医疗、护理、保健、康复咨询。
 
(7)设立综合服务台(一站式服务),建立值班主任接待制度,以提供导诊服务、审批服务、价格查询、药事咨询、便民服务、医疗信息及健康教育资料发放、投诉处理以及各种(医疗、护理、用药等)咨询服务。
 
(8)设立导医人员,佩带导医标识;对特殊病人安排专人导医。
 
二.服务流程
 
1.介绍和指导
 
(1)医院通过不同形式的公示和通讯渠道让病人了解医院的类别、级别和特色;了解门诊所在的位置,公交线路;了解各类门诊(专家号、普通号和名医堂专家)的挂号时间、就诊时段、中午是否连续开诊等一般情况。
 
(2)指导病人通过阅读介绍出诊医师和医疗信息的专栏、展板及宣传手册或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旋转就诊科室或专家,或通过电话系统及网络查询等设施选择医师或专家。
 
(3)综合服务台工作人员接受病员现场或通过电话和网上的预约要求,进行登记并告知病人预约结果。
 
2.患者接待和导医
 
(1)由综合服务(台)人员负责询问、咨询、预检、分诊、导诊。
 
(2)协助初诊病人填写初诊病人自费登记表。
 
(3)流动导医人员负责引导病人就诊。
 
(4)有门诊护士或护工负责老弱病残人员的全程陪同和住院护送等服务。
 
3.挂号
 
挂号人员根据病人指定的科室、专科或专家进行挂号,唱收接手的金额数,在给付病人挂号凭证同时唱付找兑的金额数。病人仅陈述症状和不适时,可帮助病人选择科室、专科或专家进行挂号,确定不了的情况下,可让病人去总服务台或咨询预诊后再进行挂号。
 
(1)初诊挂号:为病人建立病历。首先引导病人到总服务台填写初诊信息表,然后到挂号处报相关专科或被选择医师姓名进行挂号。
 
(2) 复诊挂号:让病人直接持已建立条码的病历到挂号窗口,报相关专科或被选择医师姓名进行挂号。
 
4.候诊和分诊
 
(1)候诊区护士接受病人病历并将其按序放置于护士工作台,同时安排病员到候诊室候诊,分诊护士有序引导病员就诊。
 
(2)病人应配合工作人员安排,保持秩序和安静,接受适当的健康教育。
 
5.医师接诊和处理
 
(1)认真听取病人叙述病情,仔细地询问病史,然后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规范书写门诊病历,做出初步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
 
(2)对病人的病情能够一次完成诊断的,给予诊疗方案、处方及相应处置。
 
(3)如需对病人做其他项目的检查,应开具检查申请单,并告知其注意事项及检查地点。各项检查完成,病人持结果回诊室后,经治医师根据报告结果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并开具处方或治疗单等。
 
(4)复诊病人和预约门诊的病人,尽可能安排由原接诊医师接诊。
 
(5)在接诊过程中医师“按相关规定”签署“疾病诊断证明书”,并留存根。
 
(6)病情不宜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及时收住院。
 
6.交费
 
(1)接诊医师和诊区护士指导(告知)病人持检查、化验等项目申请单到收费处(或分散的收费点)交费。
 
(2)挂哈人员接受病人缴费单并唱收接手的金额数,按药品、检查、治疗等项目实行划价和收费一次性完成,收费处接受病人处方或治疗单,同时唱收收费金额。(3)给病人打印收费凭据及价格清单。
 
7.检查和治疗
 
(1)让病人凭检查、化验等项目申请单和收费凭据到相关的科室进行检查。
 
(2)当时或当日能出检查结果报告的,告知病人等待时间,取得报告再回诊室;不能当日出检查结果报告的,让病人在规定时间到检查地点或门诊部报告单统一发放处,经过验看病历后领取报告单,然后到诊室继续就诊。
 
(3)病人凭治疗但和治疗收费凭据到治疗室、手术室或理疗、康复室等科室进行治疗。
 
(4)对当天不能提供检查的,为病人进行预约。
 
8.发药
 
门诊药房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根据情况,可实行独立发药(收方、配方、核查、发药一人完成)或协作发药。(一人负责收方、配方,另一人负责核对发药)。病人持处方和收费凭据到门诊西药/中成药房或中草药房取药,发药人员告知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发药是处方有一般处方和电子处方两种:
 
(1)一般处方:一般处方调配程序分为收方、调配、核查和发药四个还节。
 
(2)收方:患者先出示贴有药费发票的处方,药房前台人员收方,负责核对处方,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必要时经医师更正并重新签字后方可收方。
 
(3)调配:后台调配人员接到处方后,首先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并默读处方,发现问题及时与前台人员联系解决,在调配时应精神集中,按次序调配,负责调配的药师要按处方的要求,在所调配的包装上写明病人的姓名、用法和用量,确认无误后,有调配人员签字后转交前台人员。
 
(4)核查:处方调配完成后由前台人员进行核查,内容包括再次全面审核一遍处方内容(包括药价),逐个核对处方与调配的药品、规格、剂量、用法、用量是否一致,逐个几次药品的外观质量是否合格,检查无误,打印药品清单。
 
(5)发药:发药是应核对取药患者姓名,将处方中药品逐个发给患者并说明用法与用量,个别药品说明注意事项,注射用药要逐盒开封交予患者当面验收,并交给患者药品清单,发药人员在处方核查栏中签字。
 
(6)电子处方:患者交费后在药房前台出示药费发票,前台人员凭患者姓名或发票号码打印处方,患者在外就座侯药,处方调配结束后,电子屏幕显示患者姓名取药。
 
 
门诊大楼临床科室楼层指引
 
负一楼:核医学科、肿瘤科
 
一 楼:急诊医学科、抢救室、留察室、门诊输液、急诊普通病房、药学部
 
二 楼:感染科、内分泌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老年病科/全科医疗科、呼吸内科、精神科、临床营养科
 
三 楼: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内分泌乳腺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科、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颌面外科、疼痛门诊
 
四 楼: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科、烧伤科/医疗美容科、皮肤科、泌尿外科、特需门诊
 
五 楼:眼科、康复医学科、骨科
 
 
推荐科室:
 
肝胆外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系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的支柱科室之一。创建于196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科室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被确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1998年和2001年分别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成为重庆市微创外科中心,2014年成为重庆市唯一肝胆外科首席专家工作室。目前本学科已成为集医疗、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型肝、胆、胰、脾疾病治疗中心,拥有固定床位84张,年收治病人3000余人次,年开展手术2000余台,并成为美国史赛克腹腔镜“川、渝、黔”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诊疗技术先进,拥有优秀的三级医疗人员及训练有素的护理队伍,现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各1人,2016年新增学科带头人1名。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4名,博士后指导教授1人、博士导师2名、硕士导师7名。科室现已发展成为重庆市优势临床重点专科,硕士、博士点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及留学生临床教学基地。
 
科室医生诊疗技术先进,在肝、胆、胰、脾疾病微创手术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及复杂胆道疾病的治疗方面优势突出。至今已成功开展了包括重庆市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在内的各种肝移植手术32例。科室拥有国内一流的先进诊疗设备,包括电子纤维十二指肠镜、胆道镜、电视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仪、胆道碎石仪等,擅长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肝癌、梗阻性黄疸、胆管癌、胆管囊肿、肝囊肿、肝血管瘤、急性重症胰腺炎、胰管结石、胰腺癌及壶腹部肿瘤、肝硬化脾亢等疾病。
 
科室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肝胆外科实验室系重庆市医学专科重点实验室,在肝移植、肝硬化、肝癌、感染、免疫、蛋白、基因组学等肝胆外科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学术成果,近几年来我科分别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重庆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近5年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近5年已发SCI文章90余篇,参编外科专著多部。
 
 
特需专家:
 
王辉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科普分会主委,《实用中医药》杂志副主编。
 
获省科技进步奖、高士其科普基金奖,重庆市政府发展中医事业先进个人、太极杯贡献奖、科普作品二等奖等。发表论文45篇,科普文章700余篇,专著8种,参编著作11种。
 
擅长: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行医近40年,善治疑难杂症,对功能性便秘、顽固性失眠、慢性咽炎等有专题研究。
 
张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肾脏病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医学会第二、三届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主任委员,重庆市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课题10余项,长期致力于肾脏病学的研究与发展。对急性肾损伤及修复机制有深入研究,是重庆市血液透析治疗和腹膜透析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直接领导与参与者。
 
擅长:原发和继发性肾病、急慢性肾衰、疑难肾病的诊治。
 
任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肝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肝炎学组组长,《中华肝脏病杂志》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七、八版主编。国家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等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获“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近年来在国际杂志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
 
擅长: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长期管理方案制订,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乙肝的自然史及长期临床转归,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乙肝和丙肝病毒治疗研究。
 
沈薇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项,重庆市科委、卫生局、教委资助科研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 长期致力于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
 
擅长: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尤其擅长运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进行诊断以及放大染色内镜的应用。